灵感源自发现
一篇好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?好文章并不仅仅需要好文笔,还需要感动。很多中学生写作文最难的是感觉下笔无言,或者有话说不出。其实,这是因为你没有被生活真正感动。只有生活感动了你,你才有可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文章来。
我读高中的时候,有一次我们的老师布置了一篇抒情散文的题目,要求我们都走到校外去看看田野,然后写作文。我所在的中学一面临近集镇,另三面墙的外面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,不远处还有一片很大的梨园。我走进了那片梨园里。当时正直梨花盛开,片片雪白的梨花随风飘舞,那景色绚烂极了。我突然间想起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句子,尽管我想不起这是谁的名句,但却深受启发,立时回教室奋笔疾书,一篇以《千树万树梨花开》为题的散文很快就写成了。第二天下午,老师找我,他很动情地对我说,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,又说我很有文学天赋。这篇作文被当作范文在全年级各班朗读,又抄写到学校的黑板报上。
感动,其实也就是写作的灵感,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。但是,挖掘生活的素材同样重要。如果仅仅有了感动,而没有选材的本领,写好作文也就是一句空话了。文章的素材在哪里?就在我们身边,在我们每天触目所及的地方。
我写过一篇《希望的力量》,文章发表以后被《读者》等多家报刊选摘,其实这篇文章就是发生在我故乡的真实的故事。我每次回乡都会遇到主人翁,她的故事一直在我心里埋藏着。我在选材中以希望为角度,写成了一篇励志散文。文章的部分段落如下:
“我老家的邻居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。在她26岁的时,丈夫外出做生意,却一去不返。是死在了乱枪之下,还是病死在外,还是像有人传说的被人在外面招了养老女婿,都不得而知。当时,她惟一的儿子只有五岁。
丈夫不见踪影几年以后,村里人都劝她改嫁。没有了男人,孩子又小,这寡守到什么时候是个头?她没有走。她说,丈夫生死不明,也许在很远的地方做了大生意,没准哪一天发了大财就回来了。她被这个念头支撑着,带着儿子顽强地生活着。她甚至把家里整理得更加井井有条。她想,假如丈夫发了大财回来,不能让他觉得家里这么窝囊寒伧。
这样过去了十几年,在她的儿子17岁那一年,一支部队从村里经过,她的儿子跟部队走了。儿子说,他要到外面去寻找父亲。不料儿子走后又是音信全无。有人告诉她说儿子在一次战役中战死了,她不信,一个大活人怎么能说死就死呢?她甚至想,儿子不仅没有死,而是做了军官了,等打完仗,天下太平了,就会衣锦还乡。她还想,也许儿子已经娶了媳妇,给她生了孙子,来的时候是一大家子人了。
尽管儿子依然杳无音信,但这个想法给了她无穷的期待。她是一个小脚女人,不能下田种地,她就做卖花线的小生意,勤奋地奔走四乡,积累钱财。她告诉人们,她要挣些钱把房子翻盖了,等丈夫和儿子回来的时候住。有一年她得了大病,医生已经判了她死刑,但她最后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,她说,她不能死,她死了,儿子回来到哪里找家呢?
这位老人一直在我的故乡健康地生活着,今年已经满百岁了。她天天算着,她的儿子生了孙子,她的孙子也该生孙子了。这样想着的时候,她那布满皱褶的沧桑的脸上,即刻会变成灿烂的笑容。每一次见到这位老人,我都会有无限的感慨。一个希望,一个在世人看来十分可笑的希望,一直滋养着她的人生,支撑着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,在苍茫的人世间走过了几十个春秋。
还有什么比希望更能改变我们的处境呢?即使你什么都没有了,只要还有希望就足够了。”
我没有写老人平时的生活琐事,而是直接选取为希望主题服务的材料,虽然时间宽度很大,但是文章却没有丝毫枯燥和散漫。
常常被生活感动着,用一颗敏感的心灵抓住那些感动,用精彩的笔墨选取最能够感动人心的素材,你就下笔如有神了。
(《语文报》中考版编辑约稿,2013年9月19日发表于《语文报》中考版35期)
评论